防卫机库作为基地防御的核心设施,其使用效果直接关系到基地在遭遇攻击时的生存能力。合理配置舰载机编队是提升防卫机库效能的首要条件,优先选择强度较高的蜂巢、维塔斯B010、林鸮等舰载机,这些机型在实战中能有效压制敌方舰队火力。同时需注意舰载机的锁定时间和冷却时间属性,缩短锁定时间可提高输出效率,而优化冷却时间则能保证持续作战能力。升级基地近防系统可扩充机库容量,建议根据战备需求逐步提升等级。
防卫机库的战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拖延时间和消耗敌方战力上。当基地进入战斗状态时,配置的舰载机会自动出击且处于无敌状态,这种特性使其成为对抗优势兵力的有效手段。但需明确的是,防卫机库无法单独承担防御任务,必须与港口舰队形成协同。基地扩建后应同步提升防卫火力和耐久上限,通过交叉布局防御设施构建立体防线。若处于战略要地或敌对区域,建议将防卫机库容量强化至18-20架舰载机的规模。
舰载机类型的选择需结合当前版本主流舰队构成。轰炸机类如维塔斯B型适合针对敌方主力舰,其高爆伤害能快速削减攻城火力;强击机/攻击机则擅长应对护航艇和战机编队。部分舰载机在机库中的表现与常规作战差异较大,例如砂龙级在防卫机库中可能因机制问题导致输出效率下降,需通过实际测试验证其适用性。所有舰载机应优先点满锁定时间相关技术,确保在有限交战窗口内最大化输出。
防卫机库的维护升级需要纳入整体防御体系规划。与军事港口、资源港口的建设保持同步,避免因指挥值不足影响舰队驻防。当基地达到7级后,可考虑将战列巡洋舰纳入港口防御舰队,配合机库舰载机形成梯次防御。迁移基地至前哨站时,新选址应预先评估周边威胁等级,确保防卫机库配置与区域安全需求匹配。在资源分配上,防卫机库升级优先级应高于纯进攻性设施,但低于基础资源生产建筑。
面对高强度攻城时,防卫机库需与战术撤退机制配合使用。当判断防御难以持续时,应立即启动基地迁移至备用前哨站,机库舰载机仍会继续作战直至迁移完成。日常管理中要注意保持预设模组储备,用于紧急维修受损舰船或加速关键设施建造。通过分析战斗报告持续优化舰载机编成比例,针对频繁出现的敌方舰种类型进行针对性调整,这是保持防卫机库威慑力的长期策略。
最后防卫机库作为固定防御设施存在视野局限。建议在基地5格半视野范围外布置侦察舰队,通过计划圈提前预警来犯之敌。在小行星稀疏区部署基地能天然限制敌方大型舰队的机动空间,防卫机库的中小型舰载机优势将更为显著。任何时候都不应单纯依赖防卫机库,其本质是为主力舰队回防争取时间的过渡性手段,真正的防御核心仍在于活跃的同盟支援和动态舰队调度。